长身拟平牙虾虎鱼

Pseudapocryptes elongatus   Cuvier
   

  10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背鳍V,I-28~32;臀鳍I-27~30;胸鳍17~21;腹鳍I-5;尾鳍17。纵列鳞150~275;横列鳞31~63;背鳍前鳞56~113。鳃耙7。
体长为体高7.4~10.1倍,为头长4.5~6.7倍,为头高8.8~12.8倍,为腹鳍长8.7~11.1倍。头长为吻长5.5~6.0倍,为眼径6.0~7.0倍,为眼间隔10.0~11.7倍。
体颇延长,前部亚圆筒形,后部侧扁。头中大,亚圆筒形。头部具2个感觉管孔(B',C')。颊部具2水平状(纵向)感觉乳突线,无垂直状(横向)感觉乳突线。吻短钝,略大于眼径。眼小,上侧位。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(图550)。眼间隔狭窄,约为眼径的0.6倍。鼻孔每侧2个,相距远:前鼻孔具1皮瓣,悬垂于唇上;后鼻孔小,圆形,位于眼的前缘。口中大,稍斜裂。上、下颌几乎等长;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后缘下方。上、下颌齿各一行,犬齿状,齿端钝圆;上颌具17~45齿,最前面的6~12齿较长,口闭时超过下颌,后部齿约为前部齿的一半大小;下颌具12~26齿,几乎平卧,口闭时所有齿可见;下颌最长齿约与上颌最长齿相等;下颌缝合部后端具1对犬齿。唇发达。舌圆形,前端不游离。鳃孔较狭,约与胸鳍基部等宽。鳃盖部无任何感觉管孔。峡部宽,鳃盖膜与峡部相连。鳃耙短小,羽状。
头和体被细小圆鳞。吻部和头腹面无鳞。胸鳍基部具细鳞。无侧线。
背鳍2个,较低,相距颇近,基部有鳍膜相连,第一背鳍基部短,平均为体长的15%,第五鳍棘较长;第二背鳍基部长,平均为体长的48%(平放时,最后面的鳍条伸达尾鳍基)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,同形,低于第二背鳍基部长,平均为体长的45.9%,平放时后部鳍条伸越尾鳍基。胸鳍尖长(其长平均为体长的11.9%)。左、右腹鳍愈合成一长吸盘(其长平均为体长的10.6%),愈合膜发达。尾鳍尖长,大于头长。
体背侧缘褐色,腹侧黄褐色。体背具6个鞍状斑,第一个斑位于第二背鳍起点,最后面的一个斑位于尾基。背鳍鳍条黄褐色,无斑点或条纹。臀鳍和胸鳍淡黄色;尾鳍黄色,具12条以上褐色点横纹。液浸标本的背侧呈黑褐色,腹侧黄褐色。在体背中线到体侧中线或更下处,具6~8条褐带,第一带在第二背鳍起点,最后面的一带在尾基。尾柄上常具大褐斑。在头部,从眼至上颌具1暗色斜带,吻部从眼到上颌具褐线,颊部、鳃盖和项部具小暗斑和不规则斑点。两背鳍暗色,有时鳍条部具小暗斑。尾鳍具许多褐斑排列成波状或不规则纵行,尾鳍基部背面通常具1暗斑。其余各鳍浅色。


大小

背鳍V,I-28~32;臀鳍I-27~30;胸鳍17~21;腹鳍I-5;尾鳍17。纵列鳞150~275;横列鳞31~63;背鳍前鳞56~113。鳃耙7。
体长为体高7.4~10.1倍,为头长4.5~6.7倍,为头高8.8~12.8倍,为腹鳍长8.7~11.1倍。头长为吻长5.5~6.0倍,为眼径6.0~7.0倍,为眼间隔10.0~11.7倍。

国外分布
分类讨论

据Murdy(1989)报告说,根据本种的原始描述,本种的鉴定是不确定的,因为模式标本已遗失,只留下可作依据的原始描述和图。原始描述详细而清楚地表明了本属与副平牙虾虎鱼属 Parapocryptes的区别特征,从图上也看到了两个属的区别:背鳍为V,32~33,臀鳍具黑色斑纹。但在图上也看到了最接近于副平牙虾虎鱼属的一些特征:纵列鳞稍多于70,头型、体色类型与副平牙虾虎鱼属相似,并缺少明显的上颌齿。鉴于这些描述上的紊乱,Murdy把采自印度马德拉斯(Madras)的1尾雌性标本(体长136mm,USNM 279321)指定为Pseudapocrypteslanceolatus(= P. elongatus)的新模标本。新模标本的选择尽可能接近模式标本的产地。
[长身拟平牙虾虎鱼首次由Karoli于1881年在广州采获。我们未采到长身拟平牙虾虎鱼的标本,以上描述摘自文献(Koumans, 1953; Murdy, 1989; Fowler, 1972; Akihito et al., 2000a, 2002)]。
[附记]矛状拟平牙虾虎鱼的学名Eleotris lanceolata,为Bloch和Schneide:在1801年所命名,因该种已早于1783年为Bloch所先据而成为无效种。现采用Cuvier 1816年的长身拟平牙虾虎鱼Gobius elongates (=Pseudapocryptes elongatus)之学名。